knowledge

術前如何精準預測矯正眼瞼下垂
2021年新加坡Chin-Ho Wang(譯音:王慶和)整形外科醫師在美容外科雜誌發表156位病人的眼瞼下垂。(148位的雙眼矯正,8位是單眼矯正) 效果:達到97~98%的滿意度,其兩眼MRD1(瞳孔中央與眼線距離:圖一黃線處)對稱,明顯雙眼皮摺痕,提眼瞼肌修飾 revision比率為2%,3位病人/156病人。 圖一:MRD1,瞳孔中央到眼線距離 手術前其評估方法及公式: 眼瞼下垂的程度,需要矯正多少毫米。決定提眼瞼肌(正常的MRD1為5mm)拉提的正確位置 因眼瞼下垂的代償性眉毛拉提決定眼瞼肌的拉提位置。 用慣用眼來決定非慣用眼提眼瞼的位置。 所以王醫師整理在提拉眼瞼肌的拉提縫線的位置,以上述公式綜合成以下表格(表一);縫線的標準解剖位置以提眼瞼肌腱及肌肉交界為準。 表一:依提拉眼瞼肌程度,眉毛上揚程度及慣用眼,評估提拉眼瞼的縫合位置。 MAJ:提瞼肌肉及肌腱交界處 手術的方法 辨認提瞼肌及眼瞼板的附著處,眼瞼肌及肌腱的交界處。 依術前評估提瞼肌拉提位置,按照肌腱及肌肉交界處(圖二),做提眼瞼肌拉提縫合,最後病人坐起時判斷縫合的位置,兩眼大小的對稱。 有2/3的病人手術縫合的位置與術前評估縫合提瞼肌的位置相吻合;其餘1/3的病人還是需憑醫師臨床經驗來決定縫合的位置。 術後長期追蹤的效果平均19個月(12~78個月),156位病人只有3位(2%)須再次矯正提瞼肌,8位(5%)眼皮的修飾手術。 王醫師的此種術前評估如何矯正眼瞼下垂的手術 1. 符合精確預估提瞼肌的縫合位置(依肌腱及肌肉的交界處),一反過去矯正1mm的眼瞼下垂,須1:3或1:4切除眼瞼肌的嘗試錯誤。 2. 不須切斷提眼瞼肌與眼瞼板的接合處,做眼瞼肌切除拉提(較簡單且不易出血) 。 3.唯一要謹慎:將提瞼肌及眼瞼板的接合處清楚剝離,決定肌腱肌肉交接處與眼瞼板的距離(如圖二),才能精確縫合提瞼肌。 圖二:依提瞼肌肉及肌腱交界處(MAJ),決定提瞼肌縫合位置 此文出處:Aesthetic Surgery Journal 2021 Vol41 (10) 1120-1129

無痕內開眼袋手術新選擇
經結膜下脂肪重定位+帶鉤縫線技術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眼部自然美感,尤其是眼袋與下眼瞼浮腫問題。 傳統手術容易留下疤痕或造成眼瞼外翻,現在有更精緻、安全的選擇經結膜下眼瞼脂肪重定位手術,搭配帶鉤縫線技術,讓眼部線條更平順、恢復更快速。 什麼是經結膜下脂肪重定位? 這是一種從下眼瞼內側(結膜)進行的手術方式,無需切開外部皮膚,能有效改善眼袋與浮腫,並將脂肪重新分佈,使眼瞼與面頰之間過渡更自然。 優點包括: ● 無外部疤痕 ● 減少眼瞼外翻風險 ● 保留眼輪匝肌功能,維持眼部自然動態 帶鉤縫線技術是什麼?(如圖) 帶鉤縫線(Barbed Sutures)是一種特殊縫線,線上有微小鉤子,可牢牢固定組織,不需打結,能提供均勻張力與穩定支撐。 搭配使用的好處: ● 縮短手術時間 ● 更穩定的脂肪固定,減少移位 ● 張力分佈均勻,讓眼部線條更平滑 ● 減少術後併發症,如縫線滑脫或凹陷 適合誰? 此手術適合希望改善眼袋、追求自然外觀、又不想留下疤痕的族群。由於技術精細,建議由經驗豐富的醫師操作,以確保安全與效果。

獨創外導管內縫法新式無痕眼袋手術
創新無痕眼袋手術介紹 隨著醫美技術的進步,眼袋手術已不再侷限於傳統外開縫合方式。為了改善術後疤痕、脂肪回位及眼袋凹陷等問題,本院自2012年起導入創新「外導管內縫法」,提供更自然、穩定且無痕的眼袋矯正選擇。 技術演進背景 早期眼袋手術多採外部縫合方式,將脂肪固定於淚溝下方,但常見以下問題: ● 外觀皮膚留有縫線痕跡,可能形成疤痕 ● 需術後拆線,脂肪固定效果不持久 ● 易造成皮膚凹陷,影響美觀 雖然部分醫師改採眼袋內開方式進行脂肪下拉固定,但對於東方人而言,由於下眼瞼皮膚緊實度高、眼袋內空間較小,手術難度明顯提升。 本院創新技術:外導管內縫法 本院採用的無痕眼袋手術技術,具備以下特色: ● 由眼袋內部開口,完整剝離並鬆開淚溝韌帶 ● 利用特殊導管自外部皮膚進入,將脂肪拉下並平舖於淚溝內側與中段 ● 使用不吸收縫線固定脂肪,導管移除後無需拆線,外觀無任何縫線痕跡 適合對象 此手術方式特別適合以下族群: ● 有淚溝凹陷或輕度眼袋者,且無需外部修皮 ● 年齡約20至50歲,皮膚緊實度良好者 手術優勢 ● 表皮無縫線,降低感染風險,術後無疤痕困擾 ● 脂肪固定穩固,效果持久不易回位 ● 避免術後眼袋凹陷,外觀自然柔和 臨床成果 本院自2012年起持續追蹤此技術之術後成效,顧客回饋高度滿意,尤其針對合併淚溝畸形與眼袋問題者,效果顯著,外觀改善自然且穩定。